春季正當時 快來學學給身體“除濕”的小妙招
總是感覺精神不濟,身上發(fā)沉,懶得動彈,吃飯好像只是為完成一種任務,其實一點食欲也沒有,感覺總是睡不醒,什么時候倒床就能睡著,大便黏黏膩膩不爽快還容易掛馬桶,每天刮舌苔都是厚厚膩膩的一層……這些表現(xiàn),就是中醫(yī)說的“濕氣重”,F(xiàn)代人為什么普遍“濕氣”偏重?今天中醫(yī)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身體里為什么會有濕氣?
濕,本來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一,空氣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人才會感覺舒服。人體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濕度的,比如皮膚、鼻腔、眼睛、關節(jié)、腸道、血管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保持正常功能。但如果這種“濕度”太過了,人體就會不舒服,會引發(fā)多種病癥,中醫(yī)把這種情況稱為“濕氣重”,或者叫做“濕邪”。
“濕邪”又分為兩種:一種來自外部環(huán)境,比如居處潮濕、氣候多雨、海邊或水中作業(yè);另一種叫濕邪內生,與脾、腎二臟關系密切。
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我們吃喝進去的全部食物都需要靠脾的運化功能來消化處理,營養(yǎng)精微物質被人體利用,糟粕廢物排出體外;而脾的運化功能又離不開腎臟的陽氣,腎陽為人身陽氣的根本,一切水濕要被化掉,都離不開腎陽的蒸騰汽化作用。
腎,中醫(yī)認為是水火二氣的根本所在,非常重要,可是現(xiàn)代人總是被各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過度地消耗著這種元陰元陽而致百病叢生。
三個生活習慣讓濕氣找上門
導致現(xiàn)代人濕氣偏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如居處潮濕、工作環(huán)境多濕、多雨季節(jié)等因素之外,以下三點尤其需要引起重視:
不經風,不見陽,不愛運動,不出汗 風可以吹走水汽,太陽可以蒸化濕邪,可惜現(xiàn)代很多人都不愿意經風雨、曬太陽,出入乘車,各種遮陽,熱愛運動并保持運動習慣者為數不多,一年四季把溫度調到適宜溫度,很少出汗。這些都會導致體內濕氣排出減少,蓄積在體內,引發(fā)諸多病癥。
法國著名醫(yī)生蒂索就說過,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可以代替任何藥物,但任何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背心短褲在溫暖的陽光下跑步,身上一層細汗,皮膚是那種健康的小麥色。而一個人宅在家里,歪在床上,拉著窗簾,吃著外賣,捧著手機,玩著游戲,這兩種人哪個看起來更健康呢?
飲食不節(jié),調攝失當,損傷脾腎之陽 現(xiàn)代人生活水平高了,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殊不知,這樣的飲食習慣對脾的傷害是很大的。吃得過飽或酒肉肥膩之品吃得過多,脾運化的負擔必然加重?偸墙o脾很大的負擔,終有它運化不動的時候。脾運化功能失職,水濕痰濁就會產生。中醫(yī)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說,因為濕邪致病,黏黏膩膩,重濁難化,可以流注經絡關節(jié),可以停滯臟腑肌表,能阻滯氣機,易損傷陽氣,身體不清利,氣機不宣暢,久而久之,就會帶來各種雜病。
又如有人到了夏天吹著空調,喝著冷飲,愜意快哉。想想看,濕沒有排泄的途徑不說,脾主運化的功能還被寒涼之品給遏制住了。脾是“喜燥惡濕”的,冷飲這種東西極易傷脾陽,加上本身又是水濕之物,脾一旦受傷,水濕就化不掉,濕邪轉而困脾,就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再如很多女孩子喜歡清涼著裝,天氣還沒那么熱的時候,就急切地穿得很涼薄,或季節(jié)已到秋涼,仍然穿得“美麗凍人”。寒涼之氣當然會傷害人體陽氣,尤其是那種小短衣服,肚臍、后腰全部露在外面,是對身體健康極其有害的一種行為。肚臍,中醫(yī)叫“神闕”,寓意元神居住的宮殿;后腰,是“命門”所在,寓意生命之門,這兩個穴位都是人體任督二脈上的要害之穴,結果你天天把這么重要的地方露在外面,風寒入侵,焉能不?
多思多慮,壓力過大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里坐好久?有個回答點贊特別高: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想靜靜,抽根煙,這個軀體屬于自己。
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這兩個字?纯串斚碌某赡耆耸呗(38.2%,201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研究數據)、中國亞健康人數比例(70%,201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數據)、以抑郁癥為主的心境障礙、焦慮障礙患病率(7.6%,2019年“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wèi)生服務利用的研究”項目數據)就知道成年人的壓力有多大。
中醫(yī)學認為,“五志”(怒、喜、思、悲、恐)分別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思慮過度,會損傷脾氣。一個人憂愁思慮過度會導致茶不思、飯不想就是這個道理。脾傷了,濕就產生了。
是時候給身體除除濕了
很多人春天容易犯困,尤其是清明、谷雨時節(jié)更明顯,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濕氣過重導致的。一方面這個季節(jié)春雨綿綿,氣候乍暖還寒,寒濕之邪容易讓人陽氣不振;另一方面,冬天為御寒而進補,吃的東西大多滋膩,脾的負擔很重,易生內濕,加上寒冷,濕邪不易驅散,身體內多少都會積聚一些濕氣,借春天季節(jié)除除濕也是正當時。
知曉了上面濕氣重的原因,也就基本知道了怎么避免身體內“濕氣重”。多接觸大自然,多曬曬太陽,每天堅持運動,最好能出出汗,不要吃生冷的東西,不要吃得過飽油膩,肚臍后腰要保暖,學會減壓放松,都是讓身體保持健康,脾腎之陽氣壯盛,從而能夠運化水濕、蒸騰濕邪的有效之舉。
此外,一些食物也有健脾、溫陽、化濕的作用。例如茯苓、蓮子、冬瓜、薏苡仁、生姜、干姜、白扁豆、砂仁、陳皮、肉桂、赤小豆、鯉魚、蝦等,這些食材多數也都可入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增加一些攝入量。如果“濕氣重”的癥狀較嚴重,日常生活方式調理效果不明顯,建議還是要找醫(yī)生咨詢治療。
文/趙潤栓(北京小湯山醫(yī)院)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王思博)
|